冯以量《把爱带回家》讲座心得
- sharonlow0813
- 4 days ago
- 5 min read
前天托老板和老板娘的福,有幸参加由冯以量老师主讲的《把爱带回家》讲座,当晚基本上座无虚席,以量老师不仅谦卑友善,还幽默风趣,演讲时行云流水、深入浅出,接梗和抛梗的能力更是炉火纯青。观众们时而皱起眉头陷入沉思、表情严肃,时而爆发出哄堂大笑,当晚的礼堂除了掌声就属笑声最多。
以量老师跟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关系、权力、责任,还有透过这三个元素去看原生家庭的状态和其影响。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其存在和影响,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得到。
当天有12位自愿者上台演示不同的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观众们得以看见这些元素被实体化,很多概念立马就清晰起来。我们第一个建立的人我关系就是和妈妈的,连接妈妈和我们的脐带是唯一一条“看得见”的关系,之后我们也建立了和爸爸、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亲戚、朋友等的关系。
在一个家庭里,唯一一条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关系是夫妻,因此这段关系是最脆弱、是最需要用心维系的。因为两个人结下姻缘,两个完全毫无瓜葛的家庭得以结合,成为亲家,从此双方的文化、思想、习惯、礼俗互相交融和影响,也得以传承至后代。因为差异太大,需要很多的包容和磨合,不然也不需要结婚。
建立了关系之后,就自然会有权力的分配,谁可以决定那个、谁可以决定那个。有了权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责任,但不是每个掌权的人需要担起相对多的责任,也不是每个权力少的人就承担比较少的责任,因为权力大的人往往能吩咐或命令他人做事。有些家庭中,爸爸的权力比较大,有些则是妈妈,有的父母权力一样大,有的甚至是孩子的权力大些。
老师问:”什么时候孩子的权力比较大?“
有观众回答:”哭的时候。“ 挺幽默的,不过确实如此。
也有人回答 “叛逆期的时候“,我说”长大了的时候“。
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最后五个家庭的场景模拟。
家庭1,爸爸权力大,妈妈卑微。(爸爸站在高处指着跪着的妈妈)
家庭2,妈妈权力大,爸爸卑微。(妈妈站在高处指着跪着的爸爸)
家庭3,爸爸妈妈权力同等,针锋相对。(爸爸妈妈互相指着对方)
家庭4,爸爸妈妈背对彼此,不愿沟通。
家庭5,爸爸妈妈握着手,和谐地坐着。
孩子有2位,大姐和小弟,他们会去体验五种不同的家庭。
两位孩子会逐一表达观点和决定自己的行为。
最令人醍醐灌顶的,是家庭1的场景对孩子的影响。
一开始两姐弟(年幼的时候)都决定站在妈妈那里帮忙对抗大男人主义的爸爸,可是姐姐长大后就想要逃离家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弟弟长大后则是选择继续对抗爸爸。就像爸爸指着妈妈骂一样,他也同样指着爸爸骂。
老师问:”弟弟讨厌谁?“
观众:“爸爸。”
老师:“弟弟像谁?”
观众:“爸爸。”
老师:“以后弟弟会找像谁的伴侣?”
观众:“妈妈。“
从此,同样的场景,循环往复,一代接一代。是惯性,是传承。
儿子,渐渐成为当初的爸爸,儿子的儿子,也有可能像他爸爸当初一样,选择站出来帮妈妈,指着爸爸骂。。。
这里稍显沉重,最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你成为你当初讨厌的人。
但是!只要某一代的孩子(不一定是儿子,也可以是女儿)决定放下这只手,不习惯于站在高处去指责另一半,就可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重新创造自己想要的家庭!前提是,你要意识得到。你改变不了上一辈了,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此你的后代将不被这个”家族诅咒“影响,从此有了新的家族轨迹。
其他的场景也很有意思,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老师说:”其实真正需要听的人,都是没来参加的人。“
太中肯了,因为大部分参加者(除非被逼来的)都已经或多或少了解原生家用的概念了,想要来获得更多的洞见。能被逼来看到这些内容的,也是有一定的福气。那些完全没听过这些概念的人,也许根本就接触不到类似的讲座的宣传,更不可能有心去理解这些概念。
老师还说:”每次在辅导青少年的时候,真正的辅导都不是发生在诊室,而是在走廊上(跟父母聊天的时候)。“ 意思就是,很多青少年的问题的根源是原生家庭(父母)。
身为一位中医师,我在门诊看青少年的时候,看到很多备受慢性皮肤病、妇科病(女孩)、肠胃病的困扰,所有的不明所以在看见他们的父母之后,病因开始有迹可循。我也只能略尽绵力地帮助他们调理身体,老板也会适时跟那些父母“聊天”,希望他们可以明白他们的“功课”。
父母被祖父母影响,祖父母又被曾祖父母影响,基本上每一个”我“的前面,是千千万万个”他“。没有跳出来看、没有往内心探索,永远都不会醒来。
荣格说过:“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之为命运。 谁向外看,他就在梦中;谁向内看,他就会觉醒。“
最后,老师说,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维持一段稳定的夫妻关系,而孩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父母的关系,不是孩子应该负责的,也不可能负责的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课题需要经历和学习,谁也替代不了。
整场讲座,没什么晦涩难懂的大道理,也没什么华丽的词藻,都是简单却深入人心的言语。一个个场景就像是直接把一个个概念lego砸到你的脑壳上,也许会痛,但会瞬间清醒。
那些看不见的原生家庭因素瞬间变成砖块,一块一块的堆叠在那里,最终慢慢形成一间房屋(如今的你)。
原来房屋当初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原来是那一块砖头使房屋摇晃不定,原来那一块砖头是某某某放的,原来是自己允许别人放的,原来自己也能选择去修补,原来要让它继续摇晃下去还是拆掉重建,我们都有得选。
还记得《流金岁月》里袁泉饰演的”小姨“说过一句很通透释然的话:
”你不能选择你的出身,你受你的父母、受你家庭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要从某一个地方出发,开始你的旅程,
但是后面的岔路口,要往哪里走,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父母也曾经是小孩,他们也背负着创伤长大,他们并不是故意要来伤害你或束缚你,他们只是受时代的限制,给了你一套他们自认为正确的逻辑体系。
我们要做的事是看到过去的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去接受它,而不是回避、也不需要自责或是埋怨。我们可以重新赋予那些创伤积极的意义,而爱情是走出原生家庭的机会,因为没有跟另一个人亲密地碰撞,你是很难看清自我的。
创伤可能是你无法前进的原因,但也可能是让你成长得更快的契机,它不应该成为你不改变自己的借口。就是难才要修,不然来这世间走一遭干嘛?一起加油。
谢谢以量老师,谢谢主办方,谢谢12位自愿者,谢谢老板老板娘,谢谢在场的所有观众,还有谢谢最亲爱的自己。
05/07/202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