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ll Posts


《病毒的“苏醒”,只是一个提醒》
上周日一位女客户来找我,是第二次来看我,第一次是在月头。她第一次过来的时候没做预约,全凭运气walk-in,我刚好结束了一个线上问诊,离下个预约有45分钟空档,再三斟酌后我还是决定看了她。 她近几个月遭两种病毒缠身,尝试过西药和中医治疗后,病毒数量不减反增,身心俱疲。她近期常感觉忽冷忽热、口干渴、容易生病,还有子宫肌瘤的病史,身体和精神快要支撑不下去了,但又需要强撑着完成每日高强度的工作。 她忽冷忽热的情况,也是中医说的「往来寒热」,考量了其他伴随的症状,她目前属于「少阳病」的范畴,需要用「和法」治疗。中医的部分就不加以赘述了,来看看现代医学的部分。病毒感染后,病毒本身也许会呈现波浪形的复制,随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一些发炎因子,它们会作用在 下丘脑 ,把体温的“目标值(set point)”调高或调低,所以患者会感觉忽冷忽热。 首先,她目前可以检测出来的病毒有两种,分别是Cytomegalovirus (CMV)和Epstein-Barr Virus (EBV), 其实这两种病毒大部分人体内都有,只是一直在“沉睡中”,直到你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它们才
2 days ago6 min read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感恩今早遇见一位女善缘, 她笑起来时嘴角俏皮地上扬, 眼角温柔地下垂,多么的和谐友善,又温柔谦卑。 今日她身上但凡泛着一丝光芒, 我想也绝对是从曾经的黑暗中转化过来的。 这道光,我懂。 一看,就知道是苦过来的人。 她明明是来找我调理身体的, 我却被她身上温暖的光芒深深触动。 诊间内我帮她把脉,发现脉博不规律,又很紧绷。谈吐间已然得知她很放松,也放下了很多执着。我说:“可能是过去的一些执着在身上留下的痕迹还在,但我知道你已经在对的道路上,慢慢来。“ 她点头认同,因为以前情绪波动比较大,有严重的高血压,伴随耳鸣,令她痛苦万分。她最严重的时候血压去到200,进医院躺了3个小时。甚至那个时候,有些医生都不想治她,她就这样被赶走,多么的无助和绝望。 后来,她发现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就慢慢有接触佛法,寻找内心的平静。她好可爱,非常鼓励我常念「阿弥陀佛」,说那里有很多力量能支撑自己。以前她煮饭时偶尔会说一下孩子,现在默念「阿弥陀佛」就好,那里有她专属的平静祥和。之后,我们也聊到vipassana,一个我觉得30岁前要去体验的事,她去了两次,并分享了一些宝贵的心
3 days ago3 min read


情绪最满的地方,就是投射的入口
前天听podcast后又又又陷入沉思了。 我最爱听由怡璇和嘉玲老师主持的《心理敲敲门》,已经有好多集的内容给我新视角看待事情。 这一期的标题是《一秒暴怒背后都有伤,认识【情结】就能理解愤怒下的【需求】》。 一开始纯属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听,因为不觉得自己易怒,只是希望听了可以进一步了解暴怒之人的内心世界。 殊不知,听了之后,走进的是自己冰山下的内心世界。 一开始是怡璇老师分享自己最近一秒暴怒的经验。 某一次在化妆间,嘉玲老师问她有没有记得翻开眼皮再画眼线,她就爆炸了! 因为她天生单眼皮,觉得嘉玲老师的话像是在嘲笑、讽刺她。 可是她自己就说过,她画眼线时需要撑开眼皮才能确保眼线不被“吃掉”。 某天,别人只是无意间多问一句,就点燃了她。 后来经过反思,她才发现【暴怒】之下,藏着【自卑】。 这次事件的“暴怒”只是投射了她过往的创伤—— 她的父母也许无意间“嫌弃”过她的单眼皮,再加上她的妹妹天生就有双眼皮,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 【单眼皮情结】其实体现了她想要【被接纳、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有没有什么“小事”让你的情绪不合理的大? 平时的你也许平易近人,但在这
3 days ago4 min read


完美主义者的顽固皮肤病
【皮肤病背后的情绪真相——完美主义、自卑、不配得感】 🌱价值感这种东西,越没有,越想证明。 🌱自己总是攻打自己,身体的系统也跟着自己攻打自己,造成自律神经失调,免疫力下降。 🌱情绪被压抑了很久,所有被压下来的能量需要出口,皮肤就是我的出口。 🌱那些我没有表达的,皮肤病替我表达。 🌱原生家庭可能是部分因素,但不该成为自己不做出改变的借口。 🌱长期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的痛苦、或者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知上的冲突,这样合理吗❓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是否愿意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是怎么跟世界交流,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善意或恶意的交互影响。 🌱想法不一定是你的,但感受绝对是属于你的。 🌱你不是过去的你,你是自己选择成为的人。 这些隐藏的性格面向,曾悄悄影响我的身体健康。 在疗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看见”情绪,而不是压抑它。 这次影片,我将分享我的性格因素和皮肤病之间的关系, 14/06/2025
3 days ago1 min read


冯以量《把爱带回家》讲座心得
前天托老板和老板娘的福,有幸参加由冯以量老师主讲的《把爱带回家》讲座,当晚基本上座无虚席,以量老师不仅谦卑友善,还幽默风趣,演讲时行云流水、深入浅出,接梗和抛梗的能力更是炉火纯青。观众们时而皱起眉头陷入沉思、表情严肃,时而爆发出哄堂大笑,当晚的礼堂除了掌声就属笑声最多。 以量老师跟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关系、权力、责任,还有透过这三个元素去看原生家庭的状态和其影响。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其存在和影响,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得到。 当天有12位自愿者上台演示不同的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观众们得以看见这些元素被实体化,很多概念立马就清晰起来。我们第一个建立的人我关系就是和妈妈的,连接妈妈和我们的脐带是唯一一条“看得见”的关系,之后我们也建立了和爸爸、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亲戚、朋友等的关系。 在一个家庭里,唯一一条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关系是夫妻,因此这段关系是最脆弱、是最需要用心维系的。因为两个人结下姻缘,两个完全毫无瓜葛的家庭得以结合,成为亲家,从此双方的文化、思想、习惯、礼俗互相交融和影响,也得以传承至后代。因为差异太大,需要很多的包容和磨合,不然也不需要
3 days ago5 min read


界线,不应该是一堵墙,而是一张网
为什么每次谈到人我界线,总有人连接到“自私”呢? 界线,谈的是一个完整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界线的存在,你得以被定义什么是你——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权利、你的决定。 一个没有界线的人,又如何能真正去尊重他人的完整和自主性呢? 多少人喜欢把“不要计较那么多”、“你也太自私了吧”、“我帮你了你也该帮我吧”、“你也太敏感了吧”挂在嘴边,实际上他们要表达的是“我控制你、滥用你,你都不该有意见”。 不谈界线的人,才是真的自私吧。 往往界线分明的人,都愿意扛起自己该付的责任、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想法、权利和选择。 为了逃避不想面对的责任、为了拒绝需要学习的课题,人会有依赖心及习惯视而不见,总是容易合理化地怪罪别人,并夸大及期待他人的能力。 比如,在职场上,一些人在面对一些棘手的状况时,因为不想要承担后果及风险,就开始以无辜、不知所措、以自己生病为由要求体谅等等的方式,期待或要求别人帮忙处理问题。 他们习惯以“弱者姿态”来获取他人的无条件承担、牺牲或通融,却从来不反思和改进自己做事的方法和策略。 身为父母必然需要学习面对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课题
3 days ago3 min read


难以言说的内疚,肠胃和乳房替你呐喊
这是一则关于本人陷入纠结的故事: 有一天,我答应了男友下班后我会做晚饭,怎知临近回家的时刻突然有人预约蛮迟的slot,如此一来我会迟到家,因为我想做运动,如果要做饭就得牺牲运动,要运动就不能做饭,我就立马通知男友说我可能不做饭了,我怕时间上赶不及,也怕自己太累。我和男友下班的时间不一样,我们不会一起吃晚餐,我本身比较凑合吃,吃一点休息一下就开始运动。说白了,我就是一个懒惰做饭的人,做一顿饭会要我的命。当天一整个下午,我陷入很深很深的纠结里无法自拔。原因是我已经答应了男友会做饭,如果我突然不做饭,男友回家后没饭吃,我会有些内疚。可是我已经几天没运动,再不做的话觉得自己缺少纪律。就这样,哪怕看完客户后我还在纠结,走到mrt platform了我也还在纠结。 刚好最近在练习禅修,在等mrt来的时候,我决定观呼吸。 “不要再想了,此时此刻,专注在呼吸就好。” 果然,伴着我的一呼一吸,思绪不断涌进来。 没事,我就当个旁观者,去好好“看看”这个纠结。 这是看关于禅修的书时学到的, 文中提到当你无法“送走”一些分心时, 你就好好观察它,看它如何产生, 再看它有
3 days ago5 min read


慢慢阅人无数,慢慢照见自己
我多事,所以可以分享很多故事; 我多话,所以可以感染很多路人。 这就是我,真实的我,和想要真诚的我。 冷静是我,激昂是我; 纠结是我,豁达是我; 沉默是我,表达是我; 执拗是我,圆滑是我; 会生是我,会死也是我, 不管怎样,我都是我。 不管别人怎么看你, 是赞赏还是批评,你还是你。 不需要活在别人眼里, 也不要死在别人嘴里。 三毛说:“你对我的百般注解, 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 却是一览无遗的你自己”。 外界的声音,当做参考就好, 有建设性的可以顺便提取, 有破坏性的可以练习过滤, 毕竟别人有别人的课题, 祝福就好。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 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无我”是佛教核心思想之一。 在佛学中我们执着的“那个我” 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 因缘组合的假象, 不是真实不变的存在。 当我愿意放下这个我, 去看到你,发现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你我都好,才是真的好。 喜欢跟他人碰撞之后弹回来看到的自己, 其实我们只不过把内心的东西 投射到了他人身上, 别人从来都只是一面镜子。 希望慢慢阅人无数,慢慢照见自己。 近几个月养成了写
3 days ago2 min read


生命中最大的礼物——逆转皮肤病之旅
视频内容如下: 慢性的皮肤病是怎么开始的?0.26 皮肤病如何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1.32 尝试过什么治疗?5.02 逆转皮肤病的转折点 7.30 这段经历的意义 11.23 视频中提及的文章「 疾病是结果,情绪才是主谋 」 永远不要忘记,能救你的,真的只有你自己。 停止索求、停止埋怨,停止向外归因,请开始向内探寻。 一切外在的帮助即使有效,都只是暂时的。 你的内环境若不曾改变,环境依旧,病机依旧,症状依旧。 每次一遇到难题,或者身体出现什么情况,请当成是需要学习的功课或者蜕变的机会。 如果你看了我的内容有被触动到,是因为你内心某个已经存在却在沉睡的部分被我唤醒,而不是我给了你那个部分。 我相信这是缘分的开始,从你点开我的视频的那一刻开始,你注定会越来越好。 相信宇宙,相信自己,我也相信你。 06/06/2025
4 days ago1 min read


情绪不需要被“解决”,只需要被“看到”
我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心理学,虽然只是某个学期里面的一个小科目,但由于本身对精神心理疾病比较感兴趣,所以心中总是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其中有一个疑惑一直存在于我心中——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只是由于大脑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浓度变化吗❓一模一样的问题也浮现在李辛老师的书里。普遍被认为的是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受这种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影响,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思维、认知和言行的改变,是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所致,还是相反的——是因为他的心理活动(认知、思维、情感)出现了异常,而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有没有可能,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是精神压力与应激反应的结果,而未必是原因? 很多人基于各种医学标准被“精准评估”之后,就被诊断患有某个精神疾病,好像从此被扣上一顶“精神病帽子”、被贴上“精神病标签”,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服用多种精神类药物。如此一来,”诊断“就变成”命运“了。很多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属于心理应激的躯体反应,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只是吃药,固然可以改善指数或缓解症状,但不做生
4 days ago4 min read


健康就是平常,祝你天天平常
每次重温李辛老师的书,又会get到很多观点。 “常”是什么东西?是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人若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身心自然会处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别人睡觉你不睡觉、别人工作你不工作、别人不累你累、别人出汗你不出汗、别人觉得冷你觉得热、 别人没有被吓你一惊一乍、别人都在笑你却在哭,你就相对“失常”了。 在诊间,常常会有病人问我:”医师,你觉得我这样正常吗?“ 以前经验不足,就会习惯性地用医学的标准告诉他们何为正常、何为异常。然后病人的反应可分为两大类:”啊,果然不正常,难怪xxx“ 或者 ”哦,原来还算正常,可是xxx“。现在的我会问多一句:“那这个情况有造成你的困扰吗?”,通常如果病人不觉得有困扰,就不会一开始就问我其正常与否。然后可继续追问:“它带来什么困扰呢?影响心情、工作还是睡眠?” 重点来了,如果某个病人的某个症状按医学标准来看是属于正常范畴,可是在精神或情绪上已经带来影响,还是要归类成“正常”且不去理会吗?反之,有些情况听起来“有些失常”,可是病人自己不觉得是
4 days ago4 min read


妳的子宫记得每一次委屈:子宫肌瘤背后的情绪密码
在临床上,听闻过过很多四五十岁的女性有子宫肌瘤的问题, 甚至她们会说,即使手术切除之后还是容易再长回。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无法根除? 许多女性的故事,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她们在家庭关系中往往选择隐忍,不善于表达情绪,习惯将愤怒与委屈深藏心底。 长期压抑下来的情绪,逐渐在体内累积成一种无形的“能量负担”, 然后卡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女性的话特别容易卡在乳房和子宫。 在中医的角度来看,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情绪波动如压力、焦虑、愤怒和委屈,都会影响肝气的运行,导致肝气郁结。 而肝经循行经过生殖系统,因此肝气郁结极有可能引发女性的内分泌失调及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乳腺纤维瘤。 很多女性经历过多次肌瘤切除手术,却依然面对反复的复发。 这是因为内在情绪能量卡压从未得到释放与调整,即使切除病灶,病因仍在, 身体的环境依旧不变,疾病自然也容易再次发生。 从能量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有自己的振动频率。说白了,我们都是由能量组成的一个物质体。 我们的思想、情绪与信念,都有特定的能量与振动, 而这些能量不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4 days ago2 min read


让子弹飞一飞,让思绪缓一缓
前天有一位女士来医馆找我调理头晕的问题,她从小就容易有低血压,还有轻微的缺铁性贫血,自小就容易头晕,爬坡或者楼梯时尤其明显。她笑脸迎人、身姿轻盈,也非常健谈,可是语速非常快、容易激动,叙事时也容易讲个不停。我突然想起李辛老师的书里说过,这类人形体轻灵、气薄,也就是神气容易敏感、被扰动,就像一艘船,压舱物不扎实,所以很容易飘动。这类人容易有长期皮肤过敏、慢性鼻炎的情况。 不过她非常友善,我还是能够见缝插针地问一些关键的问题。神色和言语中,看得出她是一个积极开朗的人,只不过太过急躁,脑海里塞满了各种想法,一直活在一个很快的节奏里,大脑转不停。之后也问了她妇科方面的情况,她有经痛的问题、血块多、月经前也有乳房胀痛的不适。把一下脉,果然很弦(紧绷),但一点都不玄,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加血瘀的症状。此外,她补充告知有乳腺纤维瘤,还有多年备孕未果的困扰。这些种种,我听了之后并不觉得惊讶。临床上,这样的病人及类似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迫于时间压力,我决定先帮她针灸,再慢慢引导她。我跟她说,你的正气不虚,只是神气太耗散了,也就是内在能量很多,但是守不住,就像一杯装满水
4 days ago4 min read


最强大的妹妹,我由衷地祝福你
今天见了一位“老病人”,她是一位21岁的小妹妹,是我在大学实习期就结交的善缘。我想我们大概一年没见了吧,她是少数在我毕业后还不远千里到我工作的诊所见我的病人,更是唯一一位到现在还在联系的病人。她的名字叫芊芊,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她的主诉是长不了肉、食欲不振,也开始对各种事物不感兴趣,同时也伴有心悸、情绪波动大和失眠的问题。芊芊曾被诊断患有二尖瓣脱垂(一种心脏瓣膜病),也做过矫正脊柱侧弯的手术,术后医生说她必须在一年内长肉,不然screw会碰撞到肩胛骨,到时那就需要被拆除,至于拆除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不得而知了。芊芊168cm的身高,体重却只有38kg,瘦瘦的身板,但脸上永远是浅浅的微笑。 芊芊两个星期前突然联系我,适逢我刚换工作,搬到离她住处不远的地方,我就提议约她吃饭聊天。她找我是因为近期情绪的问题,想要找我调理身体,但由于新单位的收费颇高,我提议见面后开药方给她去抓药来堡,她也完全不介意。芊芊先是看了心理辅导员,后看精神科,被诊断有躁郁症aka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在吃着药稳定病情。她现在除了要上网课,还在全职当补习老
4 days ago5 min read


疾病是结果,情绪才是主谋
最近重新阅读许瑞云医师和郑先安医师联合著作的《心念自愈力》,又重新燃起了自己对于身心医学的兴趣和使命感。两位医师在身心灵的领域贡献莫大,他们在临床上帮助过很多病患通过心念的调整,成功逆转各种疑难杂症。很多年前,我就有幸阅读过这本书,因为我本身也有通过调整心念让慢性皮肤病痊愈的经历,所以当时读了书中内容后并不至于难以置信,只是觉得很多人还是不关注“心理如何影响生理”的这一块,我一直希望以后行医了可以尽我所能让大家关注身心的健康。如今随着自身临床的经验增加,接触了很多情绪病的案例,再阅读他们的书籍,感悟良多。 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都会产生不同的能量。言语和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记录的,因此旁人往往会用这些去判断他的状态。可是心念不容易被觉察,常常被忽略。事实上,心念的影响力大于言语和行为,因为人无时无刻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心念,累积的能量大得无法想象。而这些能量无时无刻都在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的连接与作用,小到血压的上升、血糖的波动、肠胃的蠕动,大到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其影响的累积不容小觑。 临床上,绝大部分的慢性病、恶性肿瘤、自
4 days ago4 min read


后悔,是一种虚假的控制
昨天上班路上听podcast,听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内容,随手就记录了下来,反复咀嚼。 内容大意是—— ”后悔“是因为你拿之后发生的结果去质疑当初的决定, 可是却忘了当时你做那个决定一定也是满足了部分你当下的心理需求。 你后来想要的更多,也许是因为当下的需求已经被满足了, 你改变了,所以要得更多,但是你又不承认自己是有限的,所以很痛苦。 我们拿不同时间底下的条件跟所知道的事情,要求自己在过去就知道, 然后还要能做到,这是对自己很残忍的事情。 后悔,是一种虚假的控制。 这段内容,似乎早已存在于我心中,只是又被触碰了一次。 虽然我没有很老,但也算是独自做过很多重大的决定, 比如大学期间自主停学一年、换工作等等。 自我懂事以来,我的性格就是喜欢”亲自决定“,再去通知别人, 绝对不会让他人参与我的考虑过程,哪怕是家人、朋友。 原因很简单,谁能感同身受呢、谁又能替我过日子呢、谁叫我跟我自己相处最久呢。 当然,潇洒决绝果断的背后,往往都已经挣扎许久, 好像一盘棋下了几百次,该分析的都分析了,这绝对是是最优方案。 我又很搞笑的爱用以下招数,屡试不爽。...
4 days ago3 min read


沉香树教我的事——不破不立
昨日(2024年3月31日)有幸参观了务边沉香山茶园(Hoga Gaharu Tea Valley Gopeng), 今晚独坐一隅,闻着沉香香囊的我, 骤然想起了昨日的所见所感所悟。 记得讲解员说起沉香是如何形成的, 也就是沉香树必须很“不幸”地被巨雷劈中、 狂风吹折、虫兽噬咬后“受伤了, 它就会在伤口上分泌树脂、树胶进行自我修复。 然而并不只是仅仅如此! 伤口必须刚好被某种真菌感染, 形成“病灶”后才会结香。 这无疑是场“生物化学战争”, 入侵者趁机入侵扩散, 我方始终顽强抵抗, 结果敌我融合在了一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才产生了全新的、宝贵的物质——沉香。 听完这段讲解,被这场“长期斗争”的戏码惊艳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沉思。 那场突如其来的电闪雷劈, 于当时的沉香树而言, 或许看似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不幸”, 才换来了之后的“幸运”不是吗? 那么我们对一件事是好是坏的定义是什么呢? 很多事情,细想回去, 于当下是天大的坏事、倒霉事, 可却也造就了之后的好事不是吗, 反之亦然。 有的人突发横财, 瞬间物欲熏心,挥霍无度,
4 days ago3 min re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