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需要被“解决”,只需要被“看到”
- sharonlow0813
- 4 days ago
- 4 min read
我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心理学,虽然只是某个学期里面的一个小科目,但由于本身对精神心理疾病比较感兴趣,所以心中总是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其中有一个疑惑一直存在于我心中——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只是由于大脑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浓度变化吗❓一模一样的问题也浮现在李辛老师的书里。普遍被认为的是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受这种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影响,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思维、认知和言行的改变,是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所致,还是相反的——是因为他的心理活动(认知、思维、情感)出现了异常,而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有没有可能,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是精神压力与应激反应的结果,而未必是原因?
很多人基于各种医学标准被“精准评估”之后,就被诊断患有某个精神疾病,好像从此被扣上一顶“精神病帽子”、被贴上“精神病标签”,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服用多种精神类药物。如此一来,”诊断“就变成”命运“了。很多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属于心理应激的躯体反应,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只是吃药,固然可以改善指数或缓解症状,但不做生活和认知方面的改善,对保健真的有用吗?长期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的痛苦、或者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知上的冲突,这样合理吗❓
人类文明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病名在细分,社会的规范和外界的标准只会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对你说:”你这样是有病“、”你这样做不对“、”你那样做比较合理“,”你不要一直不开心“等等。。甚至很多人认为处于低谷或者失落是不好的,每当被这种低沉的能量吞没时,就想方设法快速去解决这种情绪,比如上网查资料、看十几个医生、买各种保健品吃,然后可能越来越慌张、更加睡不着吃不下,或者怪医生没有帮到自己、怪家人没有理解你,然后就恭喜你”成功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在你身边的人都感受到你的慌张、焦虑、愤怒等负能量,然后同样的负能量也将回馈到你的身上。这就是内在和外在世界的能量信息交换,看不到摸不着,却时刻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回到一开始我提及到“多年困惑”,我们去想想不同逻辑下所带来的思维模式影响。如果觉得精神疾病是因为神经递质的浓度变化引起的,那么很多人就会总结为”原来都是它们惹的祸,原来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吃药调整就好了“。先不论对错,如果这种方式让患者安心和可以身心舒服地生活下去,那就没问题。可如果患者本身因长期吃药备受其副作用的困扰,感觉生命从此失去动力和活力,那也许服用药物之余,可以试着去“看见”这个疾病之后的”生命课题“。后者难度大得多,大部分人都需要时间慢慢练习和调整,当然,为防止症状过度折磨身心(比如影响睡眠、精神、情绪起伏),前阶段的药物治疗还是需要的,关键在于”要不要长期或终身吃药?“这个课题上。
面对外界四面八方的声音和资讯,不管这个信息从哪里来、是谁说的,重要的是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你觉得比较安心。做了不会再去想、怀疑,这就是相当正确的选择。李辛老师书里提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是否愿意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是怎么跟世界交流,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善意或恶意的交互影响。比如你的朋友都爱迟到,你明明也可以迟到,但是早到的话会比较安心,那你就早到,不需要理会别人的性格,因为你知道你早到比较安心,也为坚守自己的原则而感到自豪。让自己安心的能力是基于对自我的理解和经验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是很宝贵的东西。
⭐️想法不一定是你的,但感受绝对是属于你的。
勇敢地去感受每个人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去感受自己是被动地被环境改造、束缚、消耗,还是主动地适应、改变、给予。你做的事,是出于恐惧还是爱,你身边的人是在限制你,还是支持你。当你愿意慢下来,好好去观察、思考、感受,不管是看书的时候、还是与人交谈的时候、还是静静看着山海的时候。当你做到这些,心身的学习与探索开始了,你开始去看看自己跟他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还是对人太刻薄了,还有去了解自己的个性、执着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自身健康,你开始留意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方式是让身体更加舒坦、放松还是沉重、紧绷、无力。
我们应该试着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学习接受世事的无常,学习允许生命有起有落,学习放下很多不必要的执着。当你明白无常,就不会张扬、也不会绝望。你明白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喜悦就会有悲伤,有高潮就会有低谷,都是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跟随生命的潮起潮落自由流动、不执着于一个点、一个情绪。面对难题时,意识到自己通过这个问题还可以看见什么学习什么,还能怎么更好地发展自己。这些都是人基本都能做到的,不需要有高学历、上过什么课程、还是认识什么专家才能做到。情绪不需要被”解决“,只需要被”看到“,看到你就明白了,也比较愿意接受或改变。
人的生命那么丰富,当整个生命状态都下降了,生活的动力没了,而我们只是因其中的一些明显症状或一个标签,然后从此“对症吃药”,是没有错,但有点可惜。愿你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如实的感受生命的律动,接纳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你不是过去的你,你是自己选择成为的人。
13/06/2025




Comments